Eng | 

物流業在大灣區框架下的發展方向

Mr. K.K. Leung

大灣區的物流發展定位

大灣區可說是以往珠江三角洲(簡稱珠三角)的新稱號,分別只在於大灣區明確地表明一些城市及地方,而發展方針基本上和珠三角大同小異。發展方針都是以經濟活動為重點,多年來珠三角發展迅速,大灣區的發展或許只是為珠三角重新定位,以如何面向世界、面向中國為目標。

 

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政策如何影響大灣區的物流發展

從前中國的開放政策以對外貿易為主;中國擁有大量的天然資源、土地及充足的勞動人口,著重生產,但缺乏物流配套,貨品難以往外輸出, 而當時香港擁有物流中心的優勢,得以配合中國的經濟策略和發展。現在中國的貿易轉型,由外銷變為內需,對外物流的需求增長相對會較以往少;不過中國除了內部消費,還需要靠國際貿易來帶動經濟發展,需要香港的物流配合。

現在中國經濟起飛,大灣區中產人口數目也愈來愈多,追求高質素的生活,消費潛力大,對物流需求也必增加,縱使中國中部及北部對外物流發展漸趨成熟,香港物流業因著高效的跨境清關措施、空運能力及良好的連接,還是有不可取代的優勢。以日韓化妝品與保健品為例,大部份顧客會選擇以香港作轉口再即日運上中國大陸,而非由上海轉口再空運至廣東(不排除此類貿易公司大部份為香港公司的因素),顧客認為香港的物流通道可靠和易於管理,加上香港物流業的配套如配送中心和倉庫,為顧客提供便利。

特區政府可提議於大灣區設立自由貿易區,使香港企業和物流服務提供者可在大灣區大展拳腳,支援大灣區發展。但大灣區還未有明確的發展方向,如區內的工業類型及其發展模式,如這方向不定,香港角色將會很矇糊,影響香港物流企業的發展。

 

區內基建與合作方面

中國大陸城市在基建已經有很好的基礎,大灣區內基建也很足夠;鐵路、高速公路、機場、橋、與及貨櫃碼頭,這五項基建已齊全。機場方面,如國內機場可以互相合作、互補不足,進出口效率將可大大提升。以報關、清關為例,儘管中國海關希望推行國內城市間的報關/清關便利措施,但由於國內城市不是自由貿易港,國內地方政府需靠稅收維持收入,以致報關/清關手續煩複,暫時未能實施國內城市合作的措施,所以不少顧客仍樂意使用香港作為轉口港。一旦國內城市能夠互相合作,實施報關/清關便利措施,出口貨運容量運用率定必大大提升,特別在旺季期間,當其中一個城市的貨運求過於供時,而另一城市有貨運空間可用,互補不足,這可加快出口,相信城市的資本周轉率將會更理想。至於香港,現在香港的航空交通非常繁忙,航班經常受交通管制影響,阻礙航班升降,影響物流業發展。所以,第三條跑道是有需要興建的。空運發展,除了依靠機場的擴展外,周邊配套也同樣重要。香港一直存在土地供應問題,不論機場附近或市區都難以尋找合適土地給物流業發展,以致物流公司難以覓得地方興建或拓展配送中心。這方面期望特區政府可以在土地政策上作出支持。

&nbsp

廣東省經濟結構轉型,重點發展高科技產業及轉向內需巿場,與及電子商務的盛行,對區內物流業的發展有何影響?

相信廣東省經濟結構轉型對物流業的發展規模不會有影響,更不會因此而萎縮。但物流業的增長將視乎大灣區的發展而定,如果大灣區是以高科技、高產值生產為主,將會有利於物流業的發展。以3D打印技術為例,3D打印是將已往實體倉庫放上雲端管理,當顧客需要時才生產該訂單,這對物流有一定的需求。香港物流業過去三十年發展迅速有賴於五項大優勢:第一,地理環境,香港位處於亞洲中閒,四至五小時可達亞洲大部份城市,加上鄰近經濟活動中心,她們的經濟發展迅速有利於香港物流業發展。第二,空運及海運路線與其他國家及地方有良好連接。第三,香港是個自由貿易港,貨物進出香港毋須繳付關稅,從而吸引貿易。第四,人材,香港人做事效率高,香港物流業得以迅速發展。第五,基建,機場、碼頭、道路以及配套等設施,如跨境、清關措施,能為物流業提供便利。

電子商務對海運影響不大,因海運主要運載原材料、天然資源等。但對空運需求變相增大,貨物體積雖然愈來愈小,卻省掉存倉費用及中間人費用,企業發現海外直銷貨物以空運運送可能更好,所以空運需求仍然存在。國內消費者要求愈來愈高,國內產品未能滿足他們的需要,所以對國外產品的需求大增,代購生意盛行便是一個好例子。經濟全球化,商家不只以本地市場為目標、採購亦不會只限制於本地市場,所以國外市場存有一定需求。物流業的機會便在於最後一里配送,分別在於主攻本地市場或是海外市場。國內本地市場已有很多出色的物流企業,香港物流企業未必能打入中國本土市場,反之,國際運輸便成了香港物流業的關鍵,香港物流企業強調跨境/國際運輸,能提供世界各地運送、貨運容量、清關服務、貨物追蹤服務及最後一里配送服務。我相信如何將貨品由起源地透過運輸到各地機場再配送給消費者,整個供應鍵如何銜接以提供優質服務及透明度給消費者(快捷、可追蹤及可退回貨物服務),將會是物流發展的趨勢。

 

人材發展及培訓

大灣區地方大人口多,區內就業機會比香港多,人材缺乏問題沒香港那麼嚴重。香港只有科學園和數碼港培養人材,確實不足夠,應興建多些類似創科園區以培育人材。希望特區政府的創新科技局能作牽頭帶動角色,因為業界需要可靠且有協調能力的中心,才會有信心去建立/使用一些新科技,挽留有創新能力的人材。

在香港,社會上仍有不少人對物流業存在誤解,選擇進修物流業課程的學生不多,而有關課程與物流工作也未必有直接關系,時代變遷,物流業由從前的出口為主到現在講求增值服務,不只是貨物運輸方面,資金流動方面也很需要創新思維,物流公司需要有熱誠及創新能力人材加以培訓。另一方面,仍有許多人認為物流只有營運貨倉等工作,但實際上貨倉管理只是物流的其中一環,還有更重要的一環是科技。物流與大數據、人工智能、區塊鏈及物聯網等科技息息相關,每當進行營運計劃時,都需要這些科技來分析和協助制定方案,有進修課程的必要。另外,物流是各行各業的必需品;物流業永不會從市場上消失的。因此,我認為有需要重新包裝物流,清除各人對物流的誤解。

 

香港物流業如何能將優勢帶到大灣區

從對內經濟角度來看,國內消費者市場發展快,對物流需求與日俱增,香港物流業可支援這強大的消費市場,從而得益。香港要受惠於大灣區的增長,須保持現有簡便的貿易政策及加強基建,即是加強與大灣區的連接。事實上港珠澳大橋已有大灣區的概念,可加強香港與中國西方城市的連接。對外貿易方面,大灣區的生產工業雖然少了,但生產基礎仍然強大,相信不會一瞬間放棄所有生產,反而還會轉型為高科技生產。近年雖然經香港出口比例減少了,但仍維持一定的出口數量,不少貨物仍然需要經香港出口,如鋰電池及一些出口步驟複雜的貨物。香港除了出口便利,還有強大的出口能力,如香港出口歐美貨運容量比中國的大,所以不少貨物仍選擇經香港出口。

 

國際方面,一帶一路,中美貿易糾紛,與東盟國家興起對大灣區物流發展有何影響?

香港物流業發展已久,擁有多年經驗、技術及人材,絕對可以幫助國家推動一帶一路的發展。一帶一路是從另一角度拓展新興市場,中國的經濟發展向西面伸延,由國家牽頭帶動一帶一路城市/國家發展。特區政府如能將政策及制度理順,製造一個良好穩定的環境,例如穩定的稅收制度及勞動人口,就能讓投資者建立信心,否則投資者只會持觀望態度,不會貿然進入新市場。不過,投資者不會白白等待而錯失投資時機,事實上有不少物流企業已經在中東地區投資,例如杜拜,它們認為中東地區發展潛力大,有很多商機,值得投資,加上一帶一路是中國的國策,也提高了投資者的信心。

近期中美貿易糾紛鬧得熱烘烘,回望歷史,貿易摩擦偶有發生,貿易可以推動到經濟,中美貿易戰始終能得以解決的。而且貿易易差已存在多年,整個亞洲區一直以來都是出口重心,物流發展不應該受這短期的問題所影響。至於東盟國家的急速發展,香港仍會是區內理想的中轉站,同樣地,新加坡地理位置理想,也有她的優勢,不可忽視。不過就東盟國家而言,香港與東盟國家連接緊密,加上香港是自由貿易港,轉運方便和快捷,香港物流業可扮演樞紐中心去支持整個亞洲區包括東盟的發展,相信東盟國家發展將有利香港物流業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