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g | 

Commentary 


香港物流業仍有競爭力

信報財經新聞  |  經管智慧  |   商管啟示  |  By 張惠民  |   2015-02-05

 

一般香港人對物流的印象,都認為物流就是單純的貨物運輸。亦有不少人認為物流業是夕陽行業,這明顯是一個嚴重誤解,因為世上只有貿易就需要有物流服務,在全球一體化之下,國際貿易量只增不減,對物流服務的需求亦因而更大。事實上,物流業的運作亦隨著全球化而涉及更廣闊的範疇,當中包含各類複雜和先進的服務。現代物流主要是從事貨物流、資金流以及信息流的管理,而管理過程中應用了很多科技和創新的概念。

香港作為一個物流樞紐中心面對著許多潛在的競爭威脅,這些競爭對手包括新加坡、深圳、上海、台灣和首爾。其中,深圳更是香港的直接競爭者,兩者皆同時服務珠三角進出口的貨物,上海與香港則同樣定位為中國的貿易中心和金融中心,新加坡則是亞洲區內的貿易和轉運中心,與香港同樣定位為物流區域樞紐。

香港是一個城市經濟體系,土地和勞工的供應有限,這明顯地局限了香港的發展。隨着香港的經濟漸趨成熟,土地和勞工的成本變得非常高。香港和深圳之間的競爭,不能再單純地在於貨運量和成本上。香港的物流服務供應商應該逐漸提供高度靈活性、可靠性、安全性和精進加工的服務組合。香港面臨的挑戰是要在維持高效率的同時與深圳合作,香港應充分利用珠三角的土地和勞工資源,為物流市場提供更完善、更全面的供應鏈服務方案。

香港和新加坡是區內整體競爭力較強的物流樞紐中心,而上海和深圳的營運質量上則較遜色。香港最明顯的劣勢就是成本高,減低了香港的吸引力。深圳對香港的威脅,主要是海運出口,海運運送的貨品,價值遠比空運貨品較低,因此對成本較為敏感,另一方面,香港和新加坡正在高價值的空運貨品市場互相競爭。上海雖未對香港產生即時的威脅,但隨着其金融和物流服務逐漸成熟,也可能與香港展開競爭。

在嚴峻的競爭環境底下,如果問我香港的物流業是否還有競爭力,我可以亳不猶豫地回答「有」。香港現時居高不下的倉租,就是最好的證據。如果,貨物因香港的競爭力下降而不來香港,倉租馬上就會掉下來,經濟競爭是不講情面的。但是話雖如此,香港物流業的前路仍然是面對著巨大的挑戰:

成本壓力:土地/租金成本在近年激增,使香港成為物流經營成本最高的城市之一。據業內人士所述,香港的租金成本是深圳的三倍。高地價/租金大大地加重行業的營運成本。

短期租約:市場上大部分貨倉租約均屬短期租約,使倉庫營運商難以制定長遠的發展計劃。結果,營運商亦不願意投資在設施和業務上,因為對設施的投資可以成為加租的誘因。

人力資源不足:物流業界普遍反映,行內低技術員工和專業人才都出現短缺。一般來說,在香港無論是教育機構,還是業界提供的專業物流培訓都不足夠應付行業發展的需求,與競爭對手新加坡或上海相比,情況相形見絀。

缺乏政策支持:過去十年特區政府甚少有支持物流業的政策。觀乎區內其他物流樞紐中心均有具體的發展和擴展規劃,然而香港於過去十年裡都没有啟動任何重要的物流基建項目,這自然令業界人士對行業的長遠發展失去信心。

香港物流業的勞工短缺問題非常嚴峻,無論是低技術員工,還是專業人才都出現人手不足的情況。為了吸引人才入行,物流業必需改善行業形象,所謂「少時不讀書,大時做運輸」,現已是大不合時宜了。這方面需要政府政策配合,包括:(1) 支持教育機構和貿易機構提供物流培訓; (2) 促進先進科技的研究開發; (3) 推廣物流業為高附加值服務供應商,以改善公眾的對行業的認知。

為了促進香港物流業的持續發展,一個物流專用地是關鍵。選址的主要考量應包括:(1) 面積足夠大,(2)地價要低廉,(3) 鄰近海港和機場以便於聯運,(4)通達主幹道和高速公路,(5) 遠離市中心或商業區交通阻塞,及(6) 俱備公共交通連接民生住宅區,以吸引中、低技術員工。在普遍土地缺乏的情況下,物流用地不必與住宅搶用地皮,不宜建為住宅社區的土地,只要有公共交通連接亦可作為物流用途。

張惠民教授
中文大學決策科學與企業經濟學系教授、亞洲供應鏈及物流研究所所長、網際物流研究中心主任、亞太工商研究所常務所長